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許是歷史上名聲最響亮的帝國之一了,它的生命長達600多年。它是一個龐大的帝國,地跨亞非歐三大洲,扼守大陸交通的咽喉,曾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、最繁榮的帝國之一。可就是這樣一個“巨無霸”卻在一戰(zhàn)后,被瓜分成了40多個小國。它不僅被稱為“西亞病夫”,而且下場可謂比中國清朝還慘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什么會從強盛到衰弱呢?它經(jīng)歷了什么?今天,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探尋真相,請接著往下看。
衰弱的第一大原因:后宮亂政,官僚擾政。所謂“上行下效”,就是上層如果腐敗,那么下面的人就會跟著一起腐敗。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。奧斯曼帝國塞利姆二世在位時,他的寵妻王妃就開始計劃“奪權(quán)”。在他的后宮中,當屬素丹母后及王儲生母的權(quán)勢最盛。17世紀左右,奧斯曼帝國大約有30多年的時間,都掌握在女人的手中。所有人員的任免和國家大事的處理都是由王妃來決定。
既然王妃們都這樣做了,那么下面的官員自然也會跟著效仿。果然,只要處于要職上的官員都開始有所行動了。有的人賣官職,有的人則亂判案…如此一來,使得斯曼帝國的政治體系逐步瓦解。
衰弱的第二大原因:經(jīng)濟逐漸崩潰,農(nóng)民開始起義。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如果想興旺,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一定要好,因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(chǔ)。奧斯曼帝國起初是采用的采邑制度,可是到了后面,卻遭到了人為的破壞。許多原本屬于國家土地,都遭到了私人的侵占。
到了帝國的后期,出現(xiàn)了白銀外流的現(xiàn)象。這無疑使得奧斯曼帝國的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。在16-17世紀,奧斯曼帝國首次經(jīng)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,后來,從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中期,奧斯曼帝國發(fā)生了更嚴重的通貨膨脹,其物價增長了12到15倍。這對于帝國的經(jīng)濟不啻于沉重的打擊,使得帝國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更加低迷。
正是因為這兩大原因,使得奧斯曼帝國每況愈下,最終《色佛爾條約》的簽訂,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,F(xiàn)在,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高達40多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