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連中三元”是用于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,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,在鄉(xiāng)試、會試、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,即接連考得“解元”、“會元”、“狀元”?婆e考試通常分為地方上的鄉(xiāng)試、中央的省試與殿試。鄉(xiāng)試第一名為“解元”,中央省試為“省元”,殿試第一名為“狀元”。
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“元”,鄉(xiāng)試第一稱解元,會試第一稱會元。殿試第一稱狀元。唐制,舉人赴京應(yīng)禮部試者皆須投狀,因稱居首者為狀頭,故有狀元之稱。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,從中經(jīng)歷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,直到清光緒31年(1905年)廢除,歷經(jīng)近1300年。在“學而優(yōu)則仕”的年代,封建社會的儒客文人都把科舉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。
歷代狀元中,最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,是南宋寶祐四年(1256年)丙辰科狀元文天祥。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(jié),被譽為“狀元中的狀元”。這也是文天祥的家鄉(xiāng)吉安市也被譽為“文章節(jié)義之邦”的一個重要原因(另外一個原因是吉安考出了3000名進士,是中國出進士最多的地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