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在不同的年齡段,存在不一樣的稱呼,比如不滿周歲稱為“襁褓”,而滿100歲稱為“期頤”,在這個中間,六十歲稱為“花甲”,七十歲稱為“古稀”,八九十歲稱為“耄耋”。這些稱呼大家在看文學作品或者聽上了年紀的老人說話時,會經(jīng)?吹。
而民間關(guān)于年齡的問題,也存在著不少俗語,有些俗語所表達的意思,放到如今的社會,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,比如“六十活年,七十活月,八十活天”這句俗語,從字面意思很好分析,但是,有朋友會問,到底為什么要這樣說?蘊含了哪些意義?本篇內(nèi)容,筆者就詳細說說這句俗語,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。
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解釋,六十歲的時候,人們的生活是按照年來計算,也就是到了60歲之后,活一年過一年。到了七十歲的時候,生活就按照月份來計算了,當一個人到了70歲,可能這個月還好好的,到了下個月或許就去世了。而到了八十歲的時候,生活就需要按照每一天來計算了,可能今天還在世,明天或許就去世了。
俗語一般都是從古至今流傳過來的,不少俗語所表達的意思,都是按照當時的情況總結(jié)得出。以前的時候,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醫(yī)療保障都無法和現(xiàn)在相提并論,據(jù)筆者所了解,我國五六十年代的時候,平均年齡為56-61歲左右,七八十年代的時間,平均年齡增長到68-69歲左右,2008年左右的時候,這個數(shù)字增加到了73歲左右。
可以看出,在以前一個人60歲的年紀已經(jīng)屬于高齡了,70歲基本上很少,80歲以上的屬于罕見。而“六十活年,七十活月,八十活天”的說法,基本上也符合以前的情況。
如今,這句俗語所表達的意思已經(jīng)大不一樣了,一個人到了60歲之后,不少朋友剛退休,美好的生活才開啟,而70歲之后,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,也不符合“活月”的說法,80歲之后,還有很多老人身體很硬朗,也不會按天生活。
隨著時代的不同,有人說現(xiàn)在是“三十少五十青七十中八十老九十高百歲不算奇”,70歲才算中年,80歲才算老年,90歲算高齡,100歲也不稀奇,生活質(zhì)量的提高,再加上先進的醫(yī)療水平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的確存在一定的道理。
筆者所在的存在,高齡老人有不少,說說我們村里60歲以上的生活。目前來說,家里種地的基本上60歲以上的居多,如果是農(nóng)閑時期,60歲以上的男士,會去縣城周邊打一些零工,或者跟著建筑隊在村里建房,而60歲以上的女士,村里有人承包土地種植經(jīng)濟作物的線元,或者是集市上的飯店,去后廚幫忙。
而70歲以后的老人,種地還是第一位的,由于70歲之后,身體條件已不允許干重活,也會在村里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不過大部分都是以種地為主了。還有一部分,會養(yǎng)幾頭羊,也能忙過來。
而80歲以后的老人,基本上就不干活了,如果身體健康,每天吃完飯,會在村里轉(zhuǎn)悠轉(zhuǎn)悠,和一些差不多年齡的老人說說話,如果身體不允許,就會在家里坐著,等兒女做好飯,剩余的時間,基本上就是發(fā)呆為主了。
上述是農(nóng)村老人的情況,如果是如今城里的老人,60歲70歲之后,是出去游玩的好時候,辛苦工作了大半輩子,退休之后有退休金,和老伴一起,好好享受祖國的大好河山。平時不出去的時候,也會跳跳廣場舞,既鍛煉了身體,也愉悅了心情。而80歲之后,就要看身體狀況來決定了。
當然,上述所說的農(nóng)村老人和城里老人,給兒女照顧小孩是第一位的,如果60歲之后、70歲之后,有孫子孫女,或者外孫外孫女要照顧的話,主要的任務就是照顧小孩了。
看完上述內(nèi)容,俗語“六十活年,七十活月,八十活天”所表達的寓意,也就很明顯了。以前和現(xiàn)在相比,人們的壽命之所以在增長,除了生活水平和醫(yī)療水平外,更重要的一點,則是心態(tài)的調(diào)整。心態(tài)好、注重飲食,再加上多運動,60歲的年齡還比較年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