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既是敲門的磚,又是連心的橋。說話的能力是一個人知識積累、思想水平、人生經(jīng)驗的綜合反映。基層干部身處一線,和群眾直接打交道。只有與群眾好好說話,才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、增強與群眾的情感,成為群眾可親、可近、可信的人。對于基層干部來說,厘清對誰“說”、什么時候“說”、“說”什么以及為什么而“說”,提高說話的能力,在春風化雨、潤物無聲中拉近與群眾的距離,才能干好事干成事。
真“說”。話風體現(xiàn)作風,言語中的“真與假”側(cè)面反映出工作作風的“實與虛”。基層干部要以“實”字為先,對群眾講真話、吐真情,以情動人,讓群眾想聽、愿聽、會聽。要不講假話、虛話,做到言之有物、言之有理、言之有據(jù),以事實說話、以數(shù)據(jù)說話,真正打通服務(wù)群眾的“神經(jīng)末梢”,有效提升工作效率。
能“說”。和老百姓溝通不敢“發(fā)言”、時!笆дZ”,多是本領(lǐng)恐慌造成的“緊張結(jié)巴”“舌頭打卷”。這就要求廣大基層干部要舍得在語言藝術(shù)上花時間,多下功夫熟悉和掌握重要工作匯報和重要會議精神,在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文字能力基礎(chǔ)上,在心里打好腹稿,在腦海里列好提綱,保證說出的每一句話不離主題、易于理解,在胸有大局、腹得良策、手握絕活中得心應“口”。
善“說”。語言的背后是態(tài)度,也是情感。有的干部擺“官架子”,對群眾愛搭不理;有的干部不接地氣,開口金句閉口新句,可群眾沒有聽懂半句。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,想要拉近與群眾的距離,最關(guān)鍵的是當好群眾的“自家人”,善說群眾的土語方言,在同群眾打交道過程中,沉下身子,深入基層,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、做事情,善用小故事詮釋大道理,用群眾聽得懂的家常話拉拉呱,用群眾愿意聽的家常話聊聊天,用群眾記得住的家常話嘮嘮嗑。
基層干部只有精準把握新政策、新要求,做到真“說”、能“說”、善“說”,成為群眾心中可親、可近、可信之人,才能在基層的廣闊天地中真正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、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