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省,簡稱“臺”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(qū) ,省會臺北,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 ,東臨太平洋,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;北瀕東海,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。 臺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臺灣島與蘭嶼、綠島、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組成。 縱跨溫帶與熱帶。人口約2341萬,超過70%集中在西部5大都會區(qū),其中臺北都會區(qū)最大。
中國臺灣地區(qū),是指臺灣當(dāng)局控制下的臺灣省(包括臺灣本島與蘭嶼、綠島、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),以及福建省的金門、馬祖、烏丘等島嶼,陸地總面積3.6萬平方公里。臺灣地區(qū)行政區(qū)劃包括:臺北、新北、桃園、臺中、臺南、高雄6個臺灣當(dāng)局“直轄市”,基隆、新竹、嘉義3個市,新竹、苗栗、彰化、南投、云林、嘉義、屏東、臺東、花蓮、宜蘭、澎湖、金門、連江(馬祖)13個縣。
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 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、同文同種。三國、隋朝時期,中國政府先后派萬余人去臺。 明末清初以來大量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居民移墾臺灣,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。主要少數(shù)民族高山族與華南壯侗語人群同源 ;中國歷代政府對臺灣行使管轄權(quán)。
“臺灣”(漢語拼音:Táiwān)一名源于臺灣南部少數(shù)民族“臺窩灣”社的社名,意為濱海之地,開發(fā)臺灣的福建省移民依閩南語將此名譯寫為“大員”“臺員”“大灣”等,后定名為“臺灣”。明朝萬歷年間官方正式在公文中使用“臺灣”名稱,但直到明朝“臺灣”指代的都是臺灣省臺南地區(qū)。清朝時官方才將全島正式定名“臺灣”,并設(shè)隸屬于福建省的“臺灣府”,在光緒年代之前是臺灣唯一的“府”,1885年設(shè)臺灣省。臺灣省的簡稱取省份名首字“臺”。
右圖(手機版為上圖)上方為“臺灣”名稱的繁體字正式書寫,在臺灣地區(qū)官方文件和教科書等正式場合中使用; 下方的書寫中,原本繁體的“臺”字采用了同音的異體字,因而和簡體漢字相一致,這種寫法廣泛地用于臺灣民間與媒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