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大運河,上下2500多年,綿延3200多公里,是我國古代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(chǎn)。宿遷,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枕河而生,北望齊魯,南接江淮,歷史悠久,依水而興,是全國唯一擁有隋唐通濟渠、元代黃河故道、清代中運河三個不同歷史時期主航道的城市。大運河宿遷段也稱中運河,開挖于清代康熙年間,蜿蜒112公里,是整條大運河沿線的治河咽喉、漕運轉(zhuǎn)軸,也是奠定今日京杭大運河走勢的最后一項大型工程,不僅使瀕臨湮廢的世界第一人工河重新通航,更為中國南北漕運的輝煌歷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千年古運河流淌到今天,大運河宿遷段深厚的歷史積淀、豐富的文化遺存、多樣的運河生態(tài)與景觀,連綴成一條熠熠生輝的文化長廊。東關(guān)口讓宿遷在中國漕運、稅收史上留下深深的痕跡,項王故里講述著楚漢那段風云歲月,孕育出名揚天下洋河大曲的洋河釀酒有著1300多年歷史,文化底蘊深厚的駱馬湖是江蘇省四大湖泊之一……沉醉于這座水韻溫婉的城,吹駱馬湖的風、坐大運河的船、賞三臺山的花、品白洋河的酒……難怪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于此,發(fā)出“第一江山春好處”的贊嘆。
東關(guān)口是明清時期宿遷老城最繁華的街道,清朝廷在這里設(shè)立了稅務(wù)機關(guān)。據(jù)《宿城鎮(zhèn)志》記載,清康熙二十五年(公元1686年),因黃河水流急,不利漕運,清政府采取黃河分流、避黃濟運的方針,開掘中運河,流經(jīng)宿遷城東側(cè)。設(shè)宿遷東關(guān)于運河西岸,檢查來往船只,收繳關(guān)稅,遂稱其地為“東關(guān)口”。后來,黃河改道淤廢,東關(guān)口成為宿遷水路運輸?shù)闹饕a頭和進出口貨物集散地,河面上舶艫相接、帆檣林立的景象十分壯觀。興旺時期,東關(guān)口每日收繳關(guān)稅達5萬兩紋銀。
“生當作人杰,死亦為鬼雄。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。”李清照的《夏日絕句》描寫出西楚霸王傳奇而悲壯的一生。項王故里位于宿遷市區(qū)東南,古為下相梧桐巷,項羽出生在這里。他24歲時起兵反秦,用3年時間將秦王朝推翻,自封為西楚霸王。公元前202年發(fā)生了著名的垓下之戰(zhàn),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對決,對后來歷史的發(fā)展產(chǎn)生了重要影響。戰(zhàn)役末開始前,項羽和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限,各自占領(lǐng)東西兩邊互不侵犯。后來,劉邦兵分三路,將項羽圍困在了垓下,劉邦大獲全勝,31歲的項羽烏江自刎,留下了和虞姬愛情故事的悵然挽歌。項羽16歲離開家鄉(xiāng)栽的那棵槐樹,沐浴兩千多年風雨,如今仍然枝繁葉茂、郁郁蔥蔥,成為宿遷歷史的活化石。
“醉里乾坤大,壺中日月長!痹杏觥把蠛印薄半p溝”兩大名酒的宿遷有著1300多年的釀酒歷史,被譽為“中國白酒之都”。洋河釀酒起源于隋唐,隆盛于明清。清光緒年間,洋河鎮(zhèn)及周邊酒坊達27家之多,省內(nèi)外70多位釀酒名師云集于此,競釀美酒,洋河酒成了宮廷御酒,有了“福泉酒海清香美,味占江南第一家”的美譽。
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駱馬湖是江蘇省四大湖泊之一,《宋史·高宗本紀》稱樂馬湖。從高處看,它的形狀象一匹大馬的脊背,尾巴掃著運河。黃河奪淮后,駱馬湖成為沂河和中運河季節(jié)性滯洪區(qū)。今天的駱馬湖是南水北調(diào)的重要中轉(zhuǎn)站,四周是一座座雄偉壯觀的水利工程,有國家一級水工建筑物、江蘇省大型水閘之一的嶂山閘,國家特大水利工程皂河抽水站。駱馬湖及周邊還有優(yōu)質(zhì)的礦藏:優(yōu)質(zhì)石英砂總儲量在5億噸以上;質(zhì)優(yōu)量豐的陶瓷土總儲量在20億噸以上。駱馬湖中魚類有56種,有“水中白銀”“水中人參”美譽的銀魚,通體潔白、透明如玉,形銀條;大青蝦皮薄肉飽,名聞遐邇,以此為主要原料制作的“醉蝦”更是別有一番風味;螃蟹個體碩大,雄者脂白如玉,雌者脂黃似金,是難得的風味佳肴。
坐落在駱馬湖畔的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,不僅有聞名的“三峰夕照”景致,更有春看衲田花海、夏有曲水風荷、秋賞紅楓之戀、冬來梅村煮雪的四季風景。想不到的美景,忘不了的原鄉(xiāng),意境優(yōu)美,每一處都顯示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。